你好,,欢迎来到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 退出登录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热点   >  文章详情

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的种子,发芽长大需依赖环境因素……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3日 10:52 作者:岳伟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研究员  单位:中华医学会
收藏

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的种子,发芽长大需依赖环境因素……


作者:岳伟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研究员

审核:司天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研究员


精神疾病总共有400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

这些精神疾病有不同的遗传易感性比如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大概80%,环境因素比如受到打击、创伤等,占20%左右;抑郁症遗传因素大概30%-40%孤独症遗传因素大概占90%不同的精神疾病先天和后天因素占的比例不同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遗传性的精神疾病是不是一出生就发病?

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年龄

比如最常见的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出生后面貌特征会表现出显著的异常,智力发育方面也有显著的问题整个发育阶段会显著的滞后。

比如孤独症,三岁左右是比较常见的发病期,一岁到一岁半是比较常见的就诊期因为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比别人家孩子说话、走路都,没有跟小朋友一起交流的欲望这个时候家长一般会带孩子去看病。

比如精神分裂症,一般青春期成年早期发病比较常见抑郁症青春期、成年期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老年痴呆一般是在老年期发病。

有些患者有遗传易感性,也叫遗传基础上的脆弱性,成年之后如果性格特别开朗,应对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比较强,可能不会发病,就会顺利地度过发病高峰期。

有些患者有遗传脆弱性和易感性,后期又加上各种打击,比如失恋、下岗等事件的影响,就会诱发疾病的发生,这叫二次打击学说,外界因素只是一个诱因。

家族中没有精神疾病病史,会不会患精神疾病呢?

也是有可能的。一个是本身基因发生了变异,国际非常著名的学术期刊上报道过,对一百多个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进行了基因组检测,发现20%左右的孩子出现了新发突变。所谓的新发突变就是,父母遗基因跟一般的大众没有差别,而孩子自己出现基因结构的变异,后天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远远增加。


二、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

精神分裂症为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一般人群、普通大众的患病率大概是1%他的一级亲属患病率6%-12%,是普通人群的6-12倍已经很高了

父母一方得了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率最高可能达到17%父母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孩子接近50%的可能会患,这种需要早期随访,需要专业评估或者专业咨询。

可能在很早期儿童期,就会表现出性格显著的异常,孤僻、情绪不稳定,应对挫折的能力特别差有一些可能18岁之前就会发病这种情况有很多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变化特别大,跟之前相比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有一过性的幻听,感觉周围的世界变得不真实了,这种情况随访至少3-5年。

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自然》杂志曾经报道过一项研究,对出现过一过性的幻觉、非真实感的一些个体进行随访,大概3-5年内,有1/3的所谓高危综合征会转化成精神分裂症这些个体大部分都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有过精神疾病所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一定要注意随访和专业评估。


三、精神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查出来吗?

在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他们去做了基因检测,拿着报告来做遗传咨询

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文献中报道,比如锌指蛋白可能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mecp2基因可能会增加孤独症的患病风险基因检测报告只是一定的提示意义,任何一个基因不足以说明这个疾病一定会发生,是说明有一定的患病风险。

如果检测发现携带了十几,甚至二十几项基因,患病风险可能高一些再结合家族史,比如一级亲属中有患病的个体,那么就引起重视

对于易感性增加的个体,我们要定期随访,告诉他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策略。比如每天惴惴不安的,担心有事情发生,会不会被领导批评,会不会跟别人有冲突,天天处在焦虑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甚至精神病性症状。

我们要告诉他,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去处理,可能的结局大概有几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处理这些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他就能够理解,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采用比较良性的适合自己的方案,就会避免一些冲突,整个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健全一些。

我们不能把控的是先天的遗传基础,但是我们能把控的是后天的性格锻炼,应对挫折的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后天的努力也能避免精神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