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 退出登录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热点   >  文章详情

心理援助热线处理指导原则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16:07 作者:王长虹,张瑞岭,宋景贵 单位:中华医学会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疫情相关危机处理指导原则:

一、医务人员

1.危机表现

(1)情绪崩溃:主要表现为无助、无望、担忧、恐惧、沮丧、悲伤、愤怒等,如果医护人员长期不能休息和轮换,可能会出现职业枯竭,甚至出现急性应激状态。

(2)生理反应:疲乏、晕眩、呼吸困难、睡眠不好、食欲下降、胃痛、身体疼痛等。

(3)认知反应: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自责、内疚、注意力难以集中、麻木、决策困难等。

(4)职业倦怠:紧张、无法放松、心力交瘁、筋疲力尽、与他人关系紧张、缺乏耐心、无价值感、公平和善恶的信念动摇、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等。

2.处理重点

(1)情绪宣泄:给予充分的情绪宣泄的时间,允许他们表达各种情绪感受,接受产生的负面情绪。

(2)关注日常生活:了解是否正常吃饭、睡觉、休息,告知无论是否有胃口,要定时定量饮食,保证睡眠,不熬夜;即使工作任务重,也要注意休息,适当转移注意力,合理安排运动及娱乐。

(3)社会支持:鼓励与家人和朋友多沟通和交流,与同事相互支持、分享感受,及时向领导反映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4)教授放松技巧

1)放松训练:一般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按一定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通过反复练习,使医务人员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2)深呼吸放松法:又称为腹式呼吸法,如慢慢地吸气4秒,停顿2秒,再呼气2秒。

3)冥想放松法:冥想放松,非判断性,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去评判它,只是体验;耐性,我们不必以每时每刻的运动来填充自己的生命,让事物按自己的时间展现出来,不要对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期待,只是时时刻刻对自己开放;信任,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无为,不想努力获得什么或到达什么地方;接纳,不要担心结果,只集中注意力接纳此刻发生的事情,即便出现了分心也要接纳,只要再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或那个词汇上就好了;放任,如果出现了评判想法,那么就放任并去观察这种想法。

4)音乐放松法: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让脑细胞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放电频率,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改变我们的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皮肤电导率和肌肉紧张程度等指标,起到改变个体情感、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的作用。

二、普通人群

1.危机表现

(1)情绪失控:主要表现为焦虑、担忧、恐惧、无助、悲伤、愤怒等。

(2)生理反应:睡眠不好、食欲减低、胃痛、身体疼痛等。

(3)认知反应: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过分关注身体、对任何情况灾难化等。

(4)行为反应:坐立不安、冲动行为、过量饮酒等。

2.处理重点

(1)情绪宣泄:给予充分的情绪宣泄的时间,允许他们表达各种情绪感受,接受他们的负面情绪。

(2)正常化:告知个体肺炎疫情下可以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认知改变和行为方式,并将其反应正常化。

(3)关注日常生活:了解是否正常吃饭、睡觉、休息,告知无论是否有胃口,要定时定量饮食,不熬夜。鼓励在家中丰富生活和锻炼身体,不只关注疫情,也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和带来愉悦感的事情。

(4)社会支持:鼓励与家人和朋友多沟通和交流,也可通过电话、微信等电子手段与远方朋友、家人沟通交流。

(5)提供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知识:传授有关病毒的相关知识和个人安全防护措施,鼓励积极面对,增强治疗和预防信心。

(6)健康教育:关注主流官方媒体报道的信息,减少虚假信息造成的过度恐慌,正确认识此次疫情等。

(7)教授放松技巧: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冥想放松法及音乐放松法(同上)。

三、疑似感染及确诊感染人群

1.危机表现

(1)确诊前:容易出现恐惧、愤怒甚至绝望心态,容易产生冲动、攻击行为,特别是本来就是精神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失控行为。

(2)确诊及诊疗中:情绪不稳、担心恶化、焦虑、无信任感、悲观等。

(3)出院前:因为紧张导致体温上升的身心反应,以至于不得不继续留观,延期出院。担心出院后会感染亲友,担心被人排斥等,缺乏安全感。

2.处理重点

(1)给予对疾病的健康宣教,促进安全感。

(2)提升自我效能感。

(3)促进与家人及社区的联系。

(4)健康教育,注入希望。

四、公务人员

1.危机表现

(1)情绪:可能出现“情感耗竭”状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不自觉地紧张,担心应对不好。可能产生“去人格化”特征,情绪压抑、失落,以一种消极的、悲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工作。心情浮躁,烦闷,坐立不安,整日提心吊胆等。

(2)躯体:由于工作压力大,心身俱疲,可能出现躯体不适感,食欲下降,胸闷、心悸,容易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紊乱。

(3)行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过大的压力导致公务人员心情浮躁,难以集中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心烦意乱,惴惴不安,总是胡思乱想,不由自主地、习惯性地产生一些毫无意义的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也可能出现缺乏安全感,犹豫不决,对领导、同事甚至家人、朋友都不信任,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4)认知:长期情绪压抑,面对领导的批评、公众的质疑,可能产生“低成就感”心理,自卑,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下降,甚至对一切事物产生厌倦,不感兴趣,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否定自己。反复担心工作没做好,担心会被问责,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2.处理重点

(1)公务人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重视信息公共性、开放性,提高群众的知情度,帮助大众了解疫情的实时信息和防护知识,选择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降低恐慌。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可以把应激水平降低到合适的程度,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等。

(2)领导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真诚态度对其他人士气影响很大。

(3)反复充分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4)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5)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观察急性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行政相关人员宣泄情绪,讨论内心感受;评估来电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鼓励、支持和安慰,并建议适当休息。

(6)如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可给予心理支持及认知应对治疗,必要时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医师进行评估诊治。

(7)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