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 退出登录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热点   >  文章详情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16:08 作者:马静,王长虹 单位:中华医学会
收藏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构成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特质,从年龄发展角度可以划分为幼儿期、学龄期及青春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各不相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至心理成熟状态。心理发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语言、认知、思维、意识、道德、社会关系等,而在面对应急事件时,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人际关系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共3种形式,这3种形式可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在了解应急事件是如何对儿童青少年造成影响前,需要先了解自我意识及人际关系这两方面包含的具体内容。

幼儿期指3~6岁的人生阶段。该阶段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时期,同时也是正式进入学校生活以前的时期,所以又叫作学龄前期。幼儿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分成4个部分:①自我认识的发展,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其思维、认知及言语发展水平尚未成熟,因而对自我的描述会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次,即姓名、性别、年龄等,但无法详细描述内心体验。②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将由相信成人转向自我独立,由笼统的、针对外部行为转向针对自身品质。这些评价可能会比较客观,更为符合他本身的发展水平。而在自我评价转变的过程当中,成年人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期的孩子需要获得客观、恰当的外部评价。③自我体验的发展,从生理需要衍生的情绪体验,如单纯因为吃到喜欢的零食而开心,或者因为摔倒受伤而伤心,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过渡,如因为失败而产生内疚、自责等复杂的感情。情绪中最应引起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自尊感。自尊感从3岁开始就已经萌芽,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④自我调控的发展,自我调控通常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水平进行调整。幼儿期孩子由于大脑皮质发育尚未成熟,在此阶段更多地会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容易冲动,需要家长在陪伴中监督和引导。

人际关系对幼儿期孩子有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对归属感、爱、尊重的需求,是儿童情感支持的来源。当幼儿在家里或进入幼儿园后,他们往往会通过强化、模仿或者同化某一种类型的机制,学习外界其他人的各种反应。人际关系使儿童获得信息渠道及参照框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导致儿童出现社会适应性困难。幼儿期孩子的友谊关系较为脆弱,相互之间的联系可能很快形成,也可能会很快破裂,比如前一天孩子告诉家长他和谁玩得最好,但第二天又表示他再也不想跟那个孩子玩了。这种行为较常见,在反反复复形成又破裂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人际技能,形成平等、合作和懂得协商的人际关系。

学龄期是指6~12岁的人生阶段。该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小学,此时学习成为主导性活动。学龄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3个方面的转变。①自我认识:即孩子心中对自己的印象。自我印象会从具体的、外部的特征描述向较抽象、带有心理意义的方向发展。如孩子在幼儿期的自我介绍趋向于年龄、家庭成员等表层信息,而学龄期的孩子会更多地描述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如性格、对他人的感受等。孩子自我认识的发展也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学校的教育风格等有一定的关系。②自我体验: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情感、情绪的体验会与评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他们会因为获得好的评价而感到骄傲、自豪,而对自己的缺点,会感到很羞愧、内疚,并逐渐开始拥有独立见解,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够全面论述。相对于幼儿期的孩子通过依赖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此阶段的孩子会自我会衍生出更独立、全面的想法,比如他会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不擅长的地方,自己并非完全如家长所描述的那样。同时,学龄期的孩子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品质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的环境,有的孩子喜欢热闹的环境。这些自我体验的稳定性会逐渐地加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孩子对自身的感受与认识基本一致,通常不会大起大落。③自我控制的发展:从学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小学三年级、四年级是相对重要的转折时期,孩子会这个阶段开始养成在学习时进行自我控制的习惯,并且将初步形成一种责任感与行为的匹配。在此之前父母需要做一些比较妥善的引导,帮助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以便孩子顺利走过转折期,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人际交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中。一方面,就亲子关系而言,学龄期孩子一天中约50%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家长和孩子相互交流的时间较幼儿期减少,同时亲子关系中面对问题的类型更加复杂,幼儿期可能只存在简单的指令性问题,进入学龄期后,孩子处理问题的内容增多、类别关系复杂化,但亲子间处理问题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这通常是因为幼儿期孩子更倾向于需要单方面进行指导、教育,但是学龄期孩子独立性增强,更倾向于亲子之间相互协商、说明的方式。父母对学龄期孩子的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由一开始需要不断的监督、教育,趋向于引导,或者无声地言传身教。随着独立性越来越强,孩子最终建立起自身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孩子在同伴关系上会出现重大变化。小学期间开始建立友谊,孩子对友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松散易断裂的同伴关系会逐渐退出社交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稳定、联系紧密的朋友关系。同伴群体为孩子提供了一种体验更多的、集体性的情绪的对象,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并最终演变成带有组织性质的团体,常见的团体包括班集体和自发性的团体,如兴趣小组。团体给孩子带来集体归属感,使学龄期孩子在规则、制度的基础上交往,一起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团体能提供学习交往的机会,外部世界对孩子概念上的评价形成,来自同伴的社会支持系统初步开始形成。

青春期可分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是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高中阶段是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在此阶段孩子将面临身、心上“质”的飞越,心理危机也较易发生。青春期开始,孩子的身体器官逐渐成熟起来,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生理上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孩子会面临生理改变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而从心理发展来看,孩子虽然已经步入成人阶段,但是他们的一部分的心理感受依然还留在童年,一方面,孩子希望自己被当成独立的成人看待,但同时又具备儿童期稚嫩和依赖的特点。因此,此阶段孩子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冲突。身心两极化的冲突会引发孩子一系列的转变,孩子会开始反抗来自家长或者教师等权威施加的压力或影响,同时又需要依赖权威。孩子将关注转移到自身,自我相关的信息会被隔绝防止被人随意窥探,同时又希望自身的存在被人认可。既觉得儿童期的自己很幼稚,又眷恋童年时的感受。

在人际关系方面,初中阶段的孩子有两个方面会发生变化。一是朋友关系,他们将从儿童期的团体组织里面脱离出来,然后开始寻找类似于知己或者知心朋友关系。二是家庭关系,孩子的一些情感、行为、观点会从父母的掌控中逐渐脱离,父母作为榜样的作用明显会被削弱,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小时候听话,但到了初中阶段性格格外叛逆,不仅不听家长的教导,还会反驳家长的观点。

高中阶段孩子的发展会出现新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价值观、自立需求都有所改变,并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定,与家庭之间极端化的反抗逐渐下降。高中阶段孩子开始具备自我分化的能力,可以构想理想自我的存在,同时又能够反省现实中的自我,更客观认识自己。他们强烈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成长,对自尊心的需要在这个时期明显增强,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日趋成熟和稳定,且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都不会轻易发生动摇。甚至在成年后,他们对于自身的评价和认知,都会受到中学时期的影响。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逐渐确立,他们会慢慢建立起如何审视、看待周围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如何评价自己在事件当中扮演的角色。他们自立的需求产生,并逐渐增强,能进行自我管理,并对未来进行规划。进而了解发展前景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步入成年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