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易患呼吸道传染病。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总体来说,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发病都比较急,并且基本都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卡他症状。
2.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特点?
(1)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易实现:呼吸是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如果吸入的空气中存在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人就容易受到感染。
(2)有较强的传染性: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流行性广,人群普遍存在易感性,其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而青年人流动性大,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故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概率也很高。
(3)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冬、春季是各种细菌、病毒生活的温床,这个时段各种病原微生物较多,冬、春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人的呼吸道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人的活动量在这两季相对较少,免疫力明显下降,所以,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
3.儿童为什么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儿童较成人更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①儿童器官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②儿童免疫力低下,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概率大;③儿童在幼托机构接触密切,感染机会大,加之生活环境变化,生活规律受到影响,且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容易导致感染。例如,儿童咳嗽、打喷嚏时不会躲避,而且幼托儿童对于个人物品没有概念,可能会与其他小朋友的毛巾、水杯、餐具等混用,这都会增加感染的概率。
4.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避免接触高热、咳嗽、胸闷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如发现家人有明显呼吸道症状请及早就医,并做好隔离措施。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捂住口鼻。
(2)避免长时间在人群拥挤的地方逗留,减少空气传播机会。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
(4)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5)学校或家长应定期开展关于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儿童能够加强自我防护和保健意识。
(6)按时接种疫苗,增加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图5)。
5.学校或幼托机构出现群体性呼吸道传染病时怎么办?
在某个地区某种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学校或幼托机构应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简单预案如下。
(1)加强学校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凡学校或一个班级在短时间内出现多例以上发热(体温≥38℃)或出现相关症状,并疑似有传染的病例;或在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确诊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发生1例及以上传染病死亡病例。要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
(2)加强晨检,及时隔离患者。实行每天晨检制度,测量体温,发现疑似患者应劝解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自然通风不良的,可用机器加强通风;夏季使用空调时,要加强换气,保证足够的新风量;有条件的可使用新风系统。
(4)学校如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提出停止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的集会。必要时可依法采取班级停课或全校停课等紧急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5)必要时对部分重点班级教室、公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6)加强宣传教育,重点是保持个人卫生,用纸巾掩住口鼻打喷嚏,用过的纸巾妥善处理,勿乱扔;在打喷嚏、咳嗽和擦鼻子后要洗手;通过良好的饮食、规则的锻炼和充足的休息提高机体防病能力。
(7)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类型预防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