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 退出登录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热点   >  文章详情

躯体化症状的自我调整方法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16:07 作者:李晏,张建宏 单位:中华医学会
收藏

1.正确面对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的产生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作为社区工作人员,一旦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如咳嗽、发热、头晕、乏力、腹泻等,不要回避、恐慌,应该马上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其他躯体疾病。假如通过检查完全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不要感到失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功能性障碍(非器质性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没有器质性疾病那么直接。

2.减少疑病倾向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压力下,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疑病倾向,对身体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解读为病理现象,过分关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信息,主动感觉和体会所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症状,不良自我暗示往往会强化身体的不适感觉,继而导致焦虑、恐惧情绪出现。

3.认识到“病感”不等于疾病

持续的压力下,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尽管没有明确的躯体疾病,但也可能会出现心慌、乏力、头晕、月经失调、内分泌失调等所谓的“亚健康”表现,如果能够正确应对、适当调整,个体往往能在短期内适应这些“病感”,甚至感到其消失了。在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病感”去的,各种检查均没有发现可以确诊的躯体器质性疾病。所以一位心理学家调侃称,在真相澄清之后,再被“吓晕”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