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健康
(一)基本情况
丁某,女,汉族,45岁,已婚,小学学历,贫困家庭,无关锁情况,河南省邓州市人,共育有2女1子;2004年5月确诊精神分裂症,病程16年,按医嘱规律服药;监护人为患者丈夫;无危害他人的行为或风险,精准扶贫对象,申领残疾人证;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
李某,女,汉族,丁某二女儿,因无手机上网课赌气服药自杀未遂。
(二)管理治疗情况
该患者2002年12月发病,2004年5月确诊精神分裂症,按医嘱规律服药;2018年10月,该患者在市级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复发并住院治疗;风险评估为0级,好转出院。2020年2月14日随访,风险评估为0级,病情稳定,间断服药。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家人有不适心理。
该患者二女儿服药自杀未遂事件情况:该患者二女儿现就读于市初中九年级,有一姐一弟,分别就读于高中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父母均为残疾人,2013年建档低保贫困户,目前未脱贫,全家应享受的扶贫政策已全部落实。据调查,2018年该患者二女儿曾因家庭琐事有过一次服药昏迷经历。2020年2月8日前后,该患者二女儿丢失了一辆自行车,心情不好。2020年2月27日,其姐姐看到她将一些不知来源的药物研磨成粉,因担心妹妹像之前一样,就拿走了药粉并丢弃。2020年2月28日,其拿走父亲半包香烟并一根根掰断。2020年2月29日早上,其姐姐发现她服用母亲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陷入昏迷,父亲立即拨打120,救护车将其送至市中心医院进行救治。医院全力救治后脱离危险。邓州市自2020年2月10日开始网络教学,主要通过有线电视台、“钉钉”软件平台等渠道,网络课程既支持直播、录播,也支持回放;其家中装有宽带,有2部手机,其中一部智能手机为父亲于2019年9月购买,另一部手机可以拍照,但不能上网络课程;姐弟3人轮流使用智能手机观看直播、录播网络课程,用另一部手机拍照记录作业。其任课教师称,她在服药自杀未遂前一直正常上网络课程。
(三)干预措施
该患者二女儿服药自杀未遂事件发生后,邓州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办公室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积极协调心理专家,安排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关怀。心理医生及时干预该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波动。教育部门于2020年3月2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网上教学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强化家校沟通,加强对孩子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保障孩子心身健康成长。
(四)案例分析及干预保障措施
精神障碍家庭多数是贫困家庭,家庭成员需要积极的心理建设。社会、学校、家庭、朋友给该患者的子女带来了极大压力,导致该患者二女儿行为乖戾甚至服药,这些行为已经显现出其心理问题相当严重。在疫情期间,手机上网学习成了事件的“导火索”。
1.该患者长期患有精神障碍,一直服用相应药物,自身精神状态不好,给予儿女的关心不够,也不能适时给予儿女心理安慰,甚至连正常的说话交流都困难。该患者二女儿在不开心的时候,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倾诉,不良刺激积少成多,遇到诱发事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精神障碍家庭应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事件发生的核心原因。家庭成员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和居家服药期间都应接受精神卫生知识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防范自伤自杀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和居家服药的一条核心护理原则。家庭监护人及患者本人应认识到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及时求助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干预。
2.辖区精防人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尤其是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成员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精神障碍、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就医意识,降低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人的病耻感,普及“可防可治”的知识和理念,营造接纳、理解和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增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给予理解和关心,平等对待患者,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精神障碍等特殊人群家庭的孩子,需要承受的压力和适应的事情更多,多需要自我疏导、积极的心理干预及正确的心理指导。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一类特殊群体,严重精神障碍家庭是特殊家庭,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包容、理解、关怀和帮助,疫情期间尤是如此。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疏于管理和服务,可能成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庭不幸事件发生的导火索。疫情期间,精防人员更要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和心理干预服务,坚决杜绝肇祸滋事事件发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疫情终将过去,这个特殊时期是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工作的深入检测,是对所有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考验。疫情期间,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应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工作,关注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成长,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突发应急事件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良刺激,极易诱发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主要的应对措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社会多宣传,集体多引导,个人多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可以使“正气”充盈,抵御不良刺激。
(王海岭 王传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