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患者
1.何为疑似患者?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胸部影像学特征: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和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若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或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被诊断为疑似病例。
2.疑似患者被隔离后,心理上会面临哪些困境?
•不安全感强烈:因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陌生性、不确定性和病情多变性等特点,加上媒体渲染的恐怖氛围,疑似病例会出现恐慌、担心。
•社会支持减弱:被强制隔离,从家人、朋友、同事那里得到的社会心理支持较少。
•社会角色断档:变成疑似患者,心理落差大,原本的社会角色终止,社会所期许的形象消失,社会角色处于空档期,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
•遭遇社会歧视:社会和公众往往对传染性疾病具有偏见,害怕被传染,对患者持排斥、拒绝态度,会给疑似患者带来病耻感。
3.老年人被诊断为疑似患者后会出现哪些心理应激反应?
•紧张焦虑:最常见。表现为过度紧张和恐惧,顾虑很多,怕自己被误诊、误治或被他人传染;对身体变化过度敏感,感觉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过度清洁如反复洗手;内心惶恐,会出现坐立不安、失眠、心慌、发抖、口干舌燥及便意频数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还会出现全身多处疼痛等症状。
•抑郁自责:担心自己身患绝症,万念俱灰,情绪低落、消沉,终日无精打采、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寡欲少动,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连累家人,少数患者甚至要求写遗书交代后事。
•激越烦躁:在强烈的紧张和恐惧体验上,出现情绪焦躁,易于激惹,有一定冲动性,在家摔东西、打家人等表现。
•幻觉妄想:在强烈恐惧的基础上,可突然出现幻听,如凭空听见有人喊自己“病原体”;妄想,以被害妄想、罪恶妄想为主,如感觉自己是传染源,别人来迫害自己;觉得自己得了病,给家人、国家带来灾难,自己的罪行不可饶恕等。
•意识障碍:合并有躯体疾病的老年患者,会出现谵妄状态,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错误,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伴片段的错觉或幻觉,思维不连贯,情绪焦躁不安,行为缺乏目的性,有时还带有一定冲动性。
4.疑似老年患者如何处理恐惧心理?
疑似老年患者多在外集中隔离,远离家人、环境陌生、疾病本身等原因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建议如下。
•老年人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疾病,与医护人员沟通检查结果,勿自己吓唬自己。
•尽量选择安静、明亮、宽敞、舒适、方便及人性化的隔离观察和治疗环境。
•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多与患者交流,鼓励其倾诉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及时掌握并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及需求,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提供患者与家人的沟通机会,如打电话、视频等。
•老年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医护人员,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5.隔离期间疑似老年患者出现焦虑和睡眠问题,该怎么办?
•通过深呼吸、冥想、正念治疗等方式,减缓焦虑。
•规律睡眠时间,避免无事卧床,通过睡前热水洗脚、按摩穴位改善睡眠。
•增加室内活动,可减轻焦虑、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太极拳、体操、八段锦、瑜伽都是不错的选择,既可强健身体、提高免疫力,又可促进多巴胺释放、放松心情。
•必要时医护人员可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及药物干预。
6.家人如何给疑似老年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被隔离时,老年患者失去亲友的陪伴,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需求都应该被重视。
•尽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如食品、衣物等。
•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做好倾听者及鼓励者的角色。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及其身体情况。
•如果情况准许,可提供一些基本的文娱物品,使老年人在隔离期间尽可能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