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1.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应激反应?
•担心恐惧:尤其是在社区开展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有时需要接触服务对象,容易产生担心和恐惧情绪。头脑里会反复出现各种担忧、回避的念头,伴随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会出现畏惧的行为。
•挫败自责:疫情期间,有些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是社会工作者当前能有方法或渠道解决的,特别是当服务对象表现出失落、孤立无助时,会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
•委屈无助:疫情期间,服务对象可能对社会工作者开展的疫情知识宣传等工作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责骂,社会工作者容易产生委屈和无助的情绪。
•压抑愤怒: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每天要处理更多、更复杂的工作,自身也可能积压很多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可能在某种情况下突然暴发,表现出愤怒等极端情绪。
2.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老年服务,每天需要接触不同的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恐惧心理?
•认识了解疫情相关信息和当前情况:恐惧是对未知新事物的正常反应,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科学认识疫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等,并及时了解服务社区的疫情状况。
•接纳自己出现的恐惧等应激情绪:恐惧心理并非软弱的表现。
•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尝试向同事、朋友或家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恐惧、担心和害怕,获得支持;还可以采取身体语言、书写等方式进行表达。
•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社会工作者要认识到目前开展的工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理解自己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带着职业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
•工作时做好自我防护: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尽量避免入户等接触性服务方式,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工作。入户前必须系统学习专业的防护规范与方法,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每天面对很多来自老年人的求助信息,有时却无法提供帮助,感到自己很无用,该怎么办?
•认识到自己是有局限性的:面对老年人的求助,社会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必因无法给老年人提供帮助而感到沮丧,甚至产生无用感。
•与老年人坦诚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坦诚地告诉老年人目前能够提供哪些帮助,不能够提供哪些帮助,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与其当前困难有关的有用信息,让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在用心和努力。
4.老年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理解甚至责骂,感到很委屈,该怎么办?
•理解老年人的行为和情绪:尝试分析并理解老年人不理解甚至责骂的可能原因。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老年人对目前疫情状况的了解不全面,或对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存有疑惑。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要向老年人宣传目前的疫情信息和科学的防疫知识,解释清楚自己提供服务的目的,让其获得充分的信息,消除其对社会工作者的误解。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老年人因疫情或其他事情导致情绪不佳,将压抑的情绪发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社会工作者要理解老年人的这种情绪并不是针对自己,不要往心里去。
•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要避免情绪失控,可采用深呼吸、转移关注点等方式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还可以寻求同事和督导的帮助,向他们倾诉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情感支持,调整好心态。
•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如果老年人十分激动,社会工作者应该耐心倾听,表现出真诚。在老年人表达时,社会工作者可每隔几分钟对听到的感受进行反射回应,如“是的,听得出来您很生气。”“我能感受到您的担心。”“我理解您的着急。”几次回应之后,让老年人的情绪逐渐平缓下来。
•避免过度解释:在老年人情绪十分激动时,社会工作者一定不要说“这么做是为了您好,您要多理解一下”类似的话。这样的解释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老年人更加反感,反抗情绪越发强烈。
5.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时,对方用不好的态度回应或拒绝配合,感到很生气,该怎么办?
•了解对方当前的工作状态:疫情期间,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很多工作要处理,特别是直接面对一线的工作人员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分清沟通工作的轻重缓急,不紧急的事情可以选择在他们工作相对不繁忙的时候进行,沟通时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和内容,能够简单明了地说明需要他们配合或协调的工作内容。
•理解对方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在工作沟通时要学会觉察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焦虑、担心等情绪,认识到对方的不配合或拒绝可能是由这些负面情绪导致的。此时,社会工作者应适当地安抚对方,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倾听对方讲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其感受到关心和支持,协助其缓解负面情绪。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首先应避免情绪失控而导致工作上更大的冲突。可以先暂停沟通,采用深呼吸、安静独处一段时间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思考用其他方法来处理,也可以寻求同事或督导的帮助。
6.最近每天工作结束后感觉很疲惫,却很难入睡,该怎么办?
•暂时放下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暂时放下工作,轻松地与家人或朋友相处、聊天,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读书等,让自己从工作状态中脱离出来,放松自己。
•安排适当的运动:一天工作后的疲惫往往更多地来自心理疲劳。运动能帮助人们消除心理疲劳,还能增强人们对外界的适应力和抵抗力。每天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帮助自己排解或转移负面情绪,疏解压力。
•做好睡前准备:睡前1小时内不做过于激烈的运动或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运动,可以选择听舒缓音乐、做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等,尽量放空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放松下来,稳定情绪,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准时上床和起床,不随意打乱生物钟;避免睡前玩手机、开灯睡觉等。
•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如果入睡困难或失眠的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能自行服用任何催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