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对应急事件的应对方式特点
面对突发应急事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哭闹、过分依赖;学龄期儿童的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反复确认家长相关的信息;青少年的应激反应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有的孩子会花大量时间看与事件相关的新闻,有的孩子表现为沉默、笑容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应激状态下饮食和睡眠都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缺乏、失眠、做噩梦等。
处于应激状态下,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运用最多的应对方式首先为尝试积极地解决问题,其次为向他人求助,消极地应对方式运用较少。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更倾向积极地解决问题方式,向他人求助应对方式逐渐减少,这反映了青少年的能力、个性、意识等方面正向成熟方向逐渐发展。
也有研究表明,相对轻微的日常生活应急事件,在面临重大应急事件时,青少年更多采用了消极应对方式,如回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青少年应激心理结构包括应激生理症状、个人事件、社会事件、与我无关、事件归因、事件评价、疾病信息、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解决问题、寻求帮助和调整情绪共12个方面,但以应激内容为主。应激心理结构反映出青少年存在轻视疾病、应对活动不足等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面对应急事件,儿童表现为认知上的幼稚和应对方式上的慌乱,而青少年则有更深刻客观的判断,并努力寻求积极正面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仍然存在轻视、应对不足、消极倾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