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 退出登录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 1 查看购物车
  • 2 核对订单信息
  • 3 订单提交成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热点   >  文章详情

应激反应的基础知识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16:08 作者:况利 单位:中华医学会
收藏

1.应激反应的概念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强烈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也就是人们在经历死亡、恐惧或其他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车祸、枪杀等)后产生的一系列认知、情绪、行为及生理反应。

2.应激反应的分类

Selye对应激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应激分为良性应激和不良应激,前者能振奋精神、增强动力。在此次疫情中,大多数医务人员会处于良性应激状态下。适度的应激对维持个体身心平衡是有益的。

人和动物一样,在强烈应激下可有多种行为表现,常见的有以下3类,一是战斗与逃跑,无论是战斗还是逃跑,都是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性反应方式,启动的是人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二是保守与退缩,表现为不离开现场或在其他逃跑方式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这些行为抑制与副交感-胆碱能系统激活有关;三是出现转换动作,即刻板和一些古怪动作,这是从反抗挣扎无效到顺从少动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

3.不良应激反应阶段

人在有害刺激作用后可出现短期的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警觉期”,动员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适应,此时机体尚未产生适应性。第2个阶段为“抵抗期”,机体动员全身防御机制,抵抗力高于正常水平,为适应最佳时期。第3个阶段为“衰竭期”,如果刺激超过机体能承受的最高耐受度且持续存在,机体就容易进入应激反应的衰竭期,可出现各种疾病状态。

一般来说,应激因素及时解除或离开应激源后应激反应会在1周内缓解。但有少数人在应激后出现更为持久的、严重的应激相关障碍。

4.应激相关障碍

个体受到严重应激后可出现急性严重反应,即所谓的“急性应激相关障碍”,可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体验、号啕大哭、盲目性行为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神情呆滞、意识清晰度下降等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可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过速、震颤、出汗、呼吸急促等。以上症状通常在人们受到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一般在1~4周内逐渐消失,只有少数人会持续1个月以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多数PTSD患者会在1年内恢复。PTSD主要有3个方面的具体表现:①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如控制不住回想受创经历,反复做相关的噩梦,产生错觉或幻觉体验,常会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②持续性回避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事,避免参加或去回忆与痛苦有关的活动或场所。③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易惊醒、过分的惊跳感等。